请滑动查看更多导航
揿针疗法又称为“皮内针”、“埋针法”,是中医适宜技术之一。揿针疗法将针具固定于人体腧穴或者特定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达到持续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舒适、无创痛的特点。
病例介绍
在生活中,呃逆虽不是什么重大疾病,却常常给人带来不小的困扰。
男患者,反复呃逆1个月。既往史:胆囊切除术后半个月。患者现症见:反复呃逆、恶心1个月,目前仍反复恶心,不能进食,口苦,食欲差,,舌暗,苔剥脱,有裂纹,脉细弦。
中医诊断:呃逆(肝气不舒,阴液不足证)。
呃逆就是俗称的“打嗝”。中医来讲指胃气上逆动隔,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症的病证。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正气亏虚引起。
治疗:患者口服中药困难,予埋针治疗,取穴:体穴中脘、足三里(右侧);耳穴:神门,肝,膈(右侧)。每三日一次。二诊:予以对侧穴位换针治疗,患者呃逆频次明显减少。三诊:患者已经无明显呃逆,纳可,二便正常。
揿针,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手段,在治疗呃逆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其优势在于治疗效果可靠,无痛苦,治疗持续时间长等。
中医特色疗法——揿针疗法
揿针的作用
揿针的作用是给予皮部穴位以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埋入皮下后,可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不断地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起到祛除病邪的作用,特别是对慢性、顽固性疾病,在不影响受治疗者活动下给予持续性的刺激和治疗,相对于传统针灸固定模式,优势明显。
揿针的优势
1.操作简单,安全无痛。
揿针针体短小,几乎无痛。只及皮下,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
2.方便运动,适应症广。
凡常规针刺的适应症均可,而且在留针过程中不影响运动。
3.起效迅速,疗效持久。
特别是对疼痛性疾患达到针到痛减之效。
4.操作简捷,节省时间。
相对传统针灸来说,揿针没有时间和体位的要求。选定穴位后进行常规消毒,一贴一按即可。
揿针的适应症
痛症:各种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疼痛、头痛等。
心系疾病:胸闷、心慌、心悸等。
肺系疾病: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脾胃/消化疾病:呃逆、纳差、腹痛、腹泻、呕吐等。
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乳腺疾病等。
其他:失眠、肥胖等。
揿针的禁忌症
1.皮肤出现红肿、瘢痕、化脓感染者,不宜埋针;
2.妇女妊娠期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伤口未愈合者慎用;
3.有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注意事项
*患者留针时间为2-3天,留针期间每隔3-4小时按压一次,每穴每次点按20下,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不要用力搓揉埋针部位,避免撞击,小儿防误食。
目前,揿针已在我院中医科开展应用,需要进行针灸调理又对针刺较恐惧的患者朋友,欢迎至我院中医科就诊咨询。
中医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以运用传统中药、创新型揿针、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以辨证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主治各种老年病,心系疾病,肺系疾病,脾胃病,肾病,神经症,风湿病,妇科病症等。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各种皮肤病、斑秃,白癜风、湿疹、扁平疣、痤疮、应用中药治疗,内服外用,调整机体内外平衡,疗效可靠。
中医科门诊均由工作十年以上有经验的医生组成,以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为广大患者解除疾病的困扰。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
出诊地点:门诊楼六楼中医科诊室
供稿/中医科 李阳
校对/内科党总支 蒲玉
编辑/宣传企划科 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