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锦州市直规模最大的三甲综合医院,锦州市中心医院将 “急诊急救创伤中心” 作为 “四大中心建设” 核心任务,依托急诊科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 “院前急救 - 院内抢救 - 术后康复” 的全链条救治体系。同时,我院急诊科作为锦州市急诊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承担着全市急危重症(含创伤)救治标准制定与技术指导职责,从制度层面确保创伤救治流程规范、权责清晰,我院以优质学科与先进资源为依托,为创伤救治提供坚实保障,已成为区域内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生命防线。
为进一步规范急诊创伤救治流程,检验首诊医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评估、处置权责、全程负责的执行力 ,提升医护人员在突发创伤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9月4日由我院“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委员会”主导,于急诊科组织开展了一场贴近实战的急诊创伤救治演练。
预警与启动
“患者张一,45 岁,车祸致头部外伤、左下肢畸形疼痛,意识模糊(GCS12 分),血压90/60mmHg,心率120次/分——120 即将送达!”9 月 4 日下午 15:30,我院急诊分诊台接到紧急预警。
接到 120 预警的第一时间,急诊分诊台立即通知急诊外科当值医生徐文进,徐医生根据“120”预警信息分析,决定启动创伤中心,立即上报科主任、创伤中心救治小组组长及相关职能部门,医院迅速启动《创伤中心应急处置预案》,创伤中心一键激活。
快速分诊与抢救
伤员抵达后,预检分诊护士迅速根据“红、黄、绿”三区四级分类原则对伤员进行快速、准确的检伤分诊,确保患者优先得到救治。
多学科协作(MDT)会战
急诊科、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等多个相关科室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均在7分钟内集结到位。急诊室内,气氛紧张却秩序井然:
患者来诊时判断为III级,送入黄区。
· 黄区(密切观察区): 急诊医生及创伤中心救治小组专家为伤员仔细查体、开具检查单,伤口包扎、骨折夹板固定、同家属沟通病情,护士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抽血、心理安抚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突发呕吐,意识改变、心率上升、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需行气管插管,患者转为IV级患者,立即送入红区。
· 红区(抢救复苏室):急诊医护团队围绕伤员,迅速清理口腔分泌物、建立高级气道、加快补液,生命支持措施一气呵成。
患者神志转清,生命体征平稳。
· 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通过“创伤绿色通道”被送往CT室完善检查后,收入NICU病房,同时联系手术室、麻醉科及输血科做好术前准备,为手术赢得宝贵时间。影像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同步启动快速响应,确保检查结果及时反馈。
信息协调与后勤保障
医务科、护理部负责现场总体协调,后勤保障组确保物资供应充足、保卫科维持现场秩序及人力保障,信息组保证所有医疗数据实时上传、共享。整个流程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演练总结
演练结束后,医院立即组织了复盘总结会。由院领导、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委员会专家、创伤中心应急小组专家及急诊科相关人员组成的评估组对演练全过程进行了点评。
刘建新院长表示:此次演练充分检验了我院创伤中心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快速反应、现场协调和医疗救援能力。整体表现令人满意,流程顺畅,团队协作精神值得肯定。他着重强调,首诊负责制是贯穿救治全流程的 “核心纽带”,更是守护患者生命安全的 “第一防线”,要明确首诊医师 “全程负责、协调主导” 的核心权责,细化 “谁首诊、谁追踪” 的责任链条,让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可依、有人担当,从源头保障救治效率。
锦州市中心医院将持续整合资源、优化救治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多学科协作模式,不断提升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致力于将本院创伤中心打造成为响应迅速、技术过硬、服务高效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中心,为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防线。
供稿/急诊科 陈琳琳
审稿/医务部 郭锦军
校对/机关党总支 郝娜
编辑/宣传企划科 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