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从学生到老师,从医生到教师,从临床到课堂,从临床一线的医生,到三尺讲台与病房间的带教老师,身份的转变里,藏着医学传承的重量。当我第一次面对那些与我年龄相仿、眼中满是求知光的住培学员时,才真正读懂 “以我来时路,赠君沿途灯” 的深意 —— 住培带教,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一场师生并肩、彼此成就的修行。
传薪医路·师生相长 ——
我的住培带教心程
初为带教时手足无措的我仍历历在目。学着当年我的老师的模样,郑重告诉他们:“从今天起,你们的身份不只是学生,更是即将守护生命的临床医生。会有病情变化的紧急时刻,会有家属不解的委屈瞬间,也会有连轴加班的疲惫,但千锤百炼后,你们终将扛起这份责任。” 话虽坚定,可面对他们抛出的专业疑问、临床中遇到的棘手难题,我深知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流动的水”。于是,我拾起指南共识,查阅文献,和同学们一起分析病例、打磨病史汇报,从规范书写大病历的每一个标点,到糖尿病足(以下简称 “糖足”)换药时镊子的角度,再到小讲课 PPT 里的每一幅插图,在无数个日夜中一点点打磨、一步步精进。
初登临床时青涩模样的他们仍清晰如昨:第一次静脉穿刺失败后泛红的眼眶,写不出逻辑清晰的大病历被退回时的沮丧,面对患者家属质疑时的局促不安。每逢夜班,总能看到他们带着困惑与委屈奔我而来,这时我从不说 “你应该怎样”,而是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复盘病例、模拟沟通场景,用自己曾经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抚平他们成长路上的 “小泥泞”。示教室里,模拟人身上密密麻麻的穿刺针眼,是他们反复练习的印记;换药室里,被握得发烫的剪刀镊子,藏着他们对技术的执着;电脑前,改了又改的病历和 PPT,见证着他们从 “生涩” 到 “熟练” 的蜕变。那时的我们是师徒,亦是战友!
有时候我会紧张,因为这些学生中不乏学霸级别,他们的问题甚至是我不曾面对的,我会和他们一起查资料、辨疑点;有时候我会生气,因为面对同一个简单的问题,天真的他们却总不能认真处理;有时候我会焦虑,我怕自己着急的一句话会伤了这些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我也会疑惑,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一个小讲课的 PPT 改了一遍又一遍,从一幅插图的选择,到文字的精准表述,再到教案的匹配完善;一个教学查房的病例筛选了又筛选,力求让病例具备更深入的教学价值;一个病例讨论,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背后,却是海量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串联,是无数篇文献的综合复习;一个基础的技能培训,即便我已操作过无数次,仍会从洗手消毒开始,一步步手把手教起 —— 因为我知道,医学里没有 “差不多”,每一个步骤都关乎生命安危。
而这份付出,总能收获最温暖的回响。
当 “老师,我在全省规培医生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老师,我的病例比赛得了校一等奖!”“老师,我规培毕业了,还获得了优秀规培学员的称号!”“老师,我今年研究生毕业了,要来你们单位工作,以后我们就是同事了!” 这些话语传来时,我坚信没有什么能比它们更能诠释作为老师的成就感!所有的疲惫都瞬间烟消云散。他们会在获奖后第一时间与我分享喜悦,会在工作后仍记得回来道一声问候,那句始终不变的 “老师”,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认可。无论他们走得多高、行得多远,总会尊敬地唤我一声 “老师”,分享他们的成长与成就。他们的荣耀里,也悄悄藏着我这个老师的一份小骄傲。
带教时间越长,越能发现这些孩子的优秀。他们勤学善思,始终在努力成长:面对家属的刁难时不卑不亢,面对老师的提问时会深入钻研,会提出新颖的诊疗思路,会发现我忽略的细节 ——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 “教学相长” 的真谛。“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当臻于至善。” 此刻的我,更觉得自己像一名学生,被这些学员推动着不断学习、持续进步,也让我清晰认识到自己仍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锦医大教学查房比赛二等奖”“医师节病历大赛金案奖”“院先进工作者”…… 无数荣誉里,同样承载着他们的认可与支持。但我深知,真正的勋章,是那些走出规培基地、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的住培学员。
岁月洗去了时间的喧哗,护送着曾经的梦想,抵挡过万千风沙。医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传承,而我愿做那盏不灭的灯,用自己的来时路,照亮他们的医途,让 “仁心仁术” 的薪火,在一代代医者手中永远炽热、一路生花。愿我们的住培带教之路繁花似锦,不负年少,不负每一个他!
供稿/内科基地 张硕
审稿/科教科 李英梅
校对/机关党总支 郝娜
编辑/宣传企划科 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