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官方微信
X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直播平台

返回顶部
隐藏导航
显示导航
我的住培之路:一名住培医师的入培新体验
来源:锦州市中心医院 时间:2025-10-11  浏览次数:40
浏览次数:40


作为一名临床规培医师,住培时光是我从医学学生向合格医生蜕变的关键旅程。这段路上,有初入临床的生涩,有技能提升的踏实,更有直面生死后对 “医者” 二字的深刻领悟。初涉临床时,消化内科的一次病情汇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 紧张到卡顿的表述里,满是对临床工作的陌生。但科室前辈的温暖包容,像一盏灯,指引我慢慢走进临床诊疗的核心。与本科实习不同,规培赋予了我们更重的责任:从规范书写每一份病历、全程管理患者,到观摩手术细节、尝试独立操作,再到值守夜班、参与应急抢救,每一步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扎实推进,也让我逐渐褪去青涩,多了份临床工作者的沉稳。




在生死抢救中读懂 “医生” 的重量




真正让我读懂 “医生” 重量的,是 2025 年 9 月 11 日那个彻夜未眠的夜班。凌晨 12 时 10 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平静:“5 床病情变化,准备抢救!” 冲进病房时,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与屏幕上异常的数值瞬间绷紧了所有人的神经 —— 患者血糖仅 2.6mmol/L,心率、血压全线告急。混乱中,带教老师的镇定成了 “定海神针”:“快,50% 葡萄糖静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 清晰果断的指令下,我们迅速用药、升压、纠酸,直到患者呻吟渐息,监护仪数值回归正常,我悬着的心才稍缓。可喘息未久,新的紧急情况又至:“2 床恶化,准备心肺复苏!” 赶回病房时,老师已在组织抢救,我立刻跪上床展开胸外按压。一组、两组…… 手臂酸痛难忍,却不敢有丝毫松懈。尽管我们拼尽全力,患者心率短暂恢复后仍不幸离世 —— 这是我第一次在真实抢救中实施心肺复苏,也第一次真切触摸到生命的脆弱与医学的局限,眼眶瞬间湿润。





凌晨 2 时 10 分,一位因上树摘枣跌落的老人被推进 ICU:多根肋骨骨折,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哮喘,剧痛让他全身发抖、情绪失控,不断挥舞手臂抗拒治疗。“爷爷,我知道您很疼,您先躺我手上,就像枕着枕头一样……” 在老师的示范下,我强压紧张,一边轻声安抚,一边稳稳托住老人的头。待老人情绪稍缓,我们迅速完成插管、镇静、镇痛,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

那一夜,ICU 的灯始终明亮。窗外是万籁俱寂的夜色,病房内是与死神赛跑的坚守;走廊长椅上、患者自带的床上,家属疲惫却安稳的睡容,让我突然懂了 “岁月静好” 的背后,是无数医护人员的 “负重前行”,也更深切地理解了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意义。短短几小时,三位危重患者、两次心肺复苏、一场困难气道插管,我完成了人生中许多个 “第一次”,也在凌晨 5 时 50 分精疲力尽时,清晰地感受到 “医生” 二字重若千钧 —— 正如特鲁多医生所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有温度的 “人学”。住培路上,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无数个伏案书写病历的深夜,无数次从睡梦中惊醒赴抢救的凌晨,无数遍反复练习操作直到熟练的时刻…… 是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从迷茫走向坚定。更幸运的是,党组织的培养与思政教育始终为我指引方向,“医心向党,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的教诲,让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誓言,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心中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住培仍在继续,前路或许仍有荆棘,但我愿始终做一颗 “追光的星”—— 以专业为笔,以仁心为墨,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努力成长为有温度、有技术、有担当的好医生,用青春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供稿/2025级住院医师 范蕊

审稿/科教科 李英梅

校对/机关党总支 郝娜

编辑/宣传企划科 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