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官方微信
X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直播平台

返回顶部
隐藏导航
显示导航
我的住培之路—— 从 “纸上心” 到 “患者心”
来源:锦州市中心医院 时间:2025-10-17  浏览次数:20
浏览次数:20


作为一名刚踏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仅一个多月、且只在心内科完成轮转初体验的“新人”,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段时间里,“医心向党”的信念如何在病房的脚步声中扎根,“思政领航” 的力量如何在心脏的跳动声中照亮我的成长。



以 “医心” 为舵,坚定成长方向

还记得一个多月前,我攥着轮转安排表走进心内科病房的那天,白大褂的口袋里揣着反复背过的《内科学》心血管章节笔记,心里却像病房里监护仪的波形一样,既带着“终于能将书本知识落地” 的兴奋,又藏着 “面对真实患者会不会出错” 的忐忑。第一次跟着带教老师查房,看着老师熟练地用听诊器判断心音,用通俗的语言给大爷大妈解释“房颤”“心衰”,而我只能在一旁紧张地记录,连患者问 “我的药要吃多久” 都答得磕磕绊绊——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医生” 二字,远不止课本上的病理生理和诊疗指南。

真正让我对 “住培” 和 “医者初心” 有了具体认知的,是遇到张大爷的那天。张大爷因急性心梗入院,刚送进病房时,他捂着胸口满头大汗,家属在一旁急得直哭。带教的王老师一边快速安排心电图、抽血检查,一边蹲在病床边握住张大爷的手说:“大爷,别慌,我们都在,马上就给您处理!”抢救过程中,王老师精准地下达医嘱,从溶栓药物的剂量到输液速度的调整,每一个指令都干脆利落。而当张大爷病情稳定后,王老师没有立刻离开,而是一笔一划地在纸上写清后续用药的时间、饮食的注意事项,之后拉着患者家属的手特意嘱咐:“大爷要是晚上有不舒服,随时来办公室找我。”

那天晚上,我跟着王老师值夜班,看到他又去病房看了张大爷两次,还特意让护士给大爷加了一床薄被。我忍不住问他:“王老师,您白天抢救了那么久,晚上不用多休息吗?”他笑着说:“咱们心内科的患者,病情变化快,得多去看一眼,心里才踏实。患者把命交到咱们手上,咱们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那一刻,监护仪上规律跳动的心跳声,和王老师的话重叠在一起,我忽然明白,到底什么是 “医心向党,思政领航”: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医务工作者,以思政为魂,以患者为先,在诊疗中护安危,在服务中守健康,让党的为民情怀体现在每一次的救死扶伤中。而这从来不是一句遥远的口号,它就藏在医生对患者的这份 “多一眼” 的牵挂里,体现在 “把患者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的实际行动中。

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用 “心” 去感受心内科的临床工作。跟着老师整理病例时,我会特意记下患者提到的“吃了药胃不舒服”“家里没人陪护” 等细节,在查房时反馈给老师;遇到老年患者听不懂 “射血分数”“心律失常” 等医学术语,我会学着王老师的样子,用 “心脏泵血的力气”“心跳节奏乱了” 这样的话去解释;看到老师们主动帮行动不便的患者取药、预约检查,我也会搭把手,帮着推轮椅、送病历。

现在的我,虽然还会在写病程记录时被老师指出“不够细致”,在识别心电图波形时偶尔犹豫,但已经不再像刚入培时那样手足无措。因为我知道,心内科的轮转,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看诊、如何处理病情,更让我懂得了“医生”这个职业的内核——既要练就 “读懂心脏信号” 的硬本领,更要怀揣 “温暖患者心灵” 的软初心。而“医心向党,思政领航”,就是指引我在这条路上走稳每一步的 “指南针”:它让我明白,学习医术,是为了更好地守护人民的健康;践行医者使命,必须从“为患者着想”这一起点出发。


我的住培之路才刚刚迈出第一步,心内科的这段经历,就像一颗种子,让“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在我心里扎了根。未来,无论我轮转至哪个科室,我都会带着在心血管内科收获的这份感悟,既要精进医术,更要坚守初心,让 “医心” 在党的指引下更坚定,让 “仁心” 在思政领航下更温暖,努力成长为一名让患者放心、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医生。




供稿/2025级住院医师 关昕

审稿/科教科 李英梅

校对/机关党总支 郝娜

编辑/宣传企划科 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