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作为一名妇产科住院医师,我的住培生涯是在党的光辉指引和思政教育的深刻滋养下,于生命起点之处淬炼初心、践行使命的成长旅程;是在这迎接第一声啼哭、守护女性健康的神圣殿堂里,完成了从医学生到临床医师的蜕变。而指引我、塑造我的,正是那份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初心使命,以及我的妇产科导师们用行动书写的仁心与大爱。
还记得在入培的迎新会上,身为资深老党员的科室主任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同志们,欢迎来到妇产科。这里没有硝烟,但却往往经历着生死时速,这里见证着最大的喜悦,也承载着最重的托付。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这番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手中握着的器械、听到的胎心,连接的不仅仅是母婴的安全,更是国家的希望与党的为民情怀。
那是我轮转产科的第一个后夜班,凌晨一点,急诊电话如同惊雷般响起:一位孕 32 周的初产妇,因突发性阴道大量出血由外院紧急转入,初步诊断为 “中央性前置胎盘伴出血”,情况万分危急。产妇面色苍白,眼神里充满了恐惧。我的带教老师 —— 一位经验丰富、平时话语不多的副主任医师,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她一边迅速有序地指挥我们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监测胎心、联系血库备血,一边紧紧握住产妇的手,用极其镇定而温和的语气说:“别怕,我们都在这里,一定会尽全力保住你和宝宝。” 在通往手术室的路上,她低声但清晰地对我们几个规培生说:“记住,产科医生的战场就在这里。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两条生命,和几个家庭的幸福。关键时刻,胆大心细,果断出手。” 无影灯下,气氛紧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老师主刀,手法精准而迅速。当宝宝被成功取出,发出第一声响亮的啼哭时,所有人都稍稍松了一口气。但产妇的剥离面出血依然凶猛。老师临危不乱,采用 B-Lynch 缝合结合多点方形缝扎技术止血,手法沉稳,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最终化险为夷。术后,老师看着监护仪上平稳的数字,对我们说:“技术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我们不仅要会做手术,更要有关爱病人的心。” 这一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不再是口号,而是我亲眼所见、亲身参与的生命奇迹,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天职,什么是奉献。在产房的日日夜夜,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是妇产科的老师们,用她们春风化雨般的教诲和惊心动魄的实战,为我点亮了前行的路。
我也并非没有经历过挫折。有一次在独立进行一项简单的操作时,由于紧张和经验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让患者承受了额外的痛苦。我当时非常沮丧和自责。我的导师并没有严厉地批评我,而是在下班后把我叫到办公室。她先让我复述了整个操作过程,然后帮我分析了问题出在哪里,是手法还是角度?最后,她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第一次操作同样失败的例子。她说:“每个成熟的医生都是从失败和教训中成长起来的。规培就是让你们在安全的环境下犯错、学习和改正的过程。犯错在所难免,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学到东西,永远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老师的这种包容和引导,让我懂得了严谨与责任的重要性。
这些在妇产科的点点滴滴,一次次生命的拥抱,一句句老师的叮咛,如春风化雨,塑造了今天的我。我从一个初次接触分娩室会手忙脚乱的新手,逐渐成长为能从容协助完成一台急诊手术的住院医师。我懂得了,精湛的宫腹腔镜技术与精准的产程判断是我们的 “硬实力”,而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共情、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勇气,则是我们党性和医德融合的 “软实力”。
如今虽然我的住培之路已经进行过半,但在妇产科这片沃土上的学习却永无止境。这段经历赋予我的,不仅仅是规范的临床技能,更是一颗永远 “医心向党” 的红心和一份 “思政领航” 的自觉。我将带着老师们传授的技术与医德,用真心守护母婴安全,用爱心呵护女性健康,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抱负的新时代人民健康卫士。
供稿/2024级住院医师 吕明洋
审稿/科教科 李英梅
校对/机关党总支 郝娜
编辑/宣传企划科 徐剑